close

最近給自己開的花精裡,包含了Holly,為了處理我內在的忌妒。

可能會因為別人比我有錢,可以擁有比我更多的享受、物質,我就會產生忌妒。

也可能因為我以為我是最聰明的,卻沒想到有人比我更聰明,我也會忌妒。

參加比賽,朋友拿到第一名、第二名,我卻可能沒有名次或祇有佳作,我也會忌妒。

甚至在靈性上,感覺別人比我「厲害」,我也會暗暗忌妒。

 

那個忌妒好像會停留在肚子裡,總是翻攪得讓人不愉快。

而且,如果身邊果然就有厲害的人,即使明明知道別人就真的很厲害,我們不需要在每一個範疇都很了不起,可是,那是理智上的了解,心,還是忌妒。

 

然後,我聽到內在的催促說:繼續去看喜悅之道,裡面有答案:

 

愛自己更多些的一個方法,就是停止跟別人比較。

 

原來,忌妒來自於跟別人比較,每次都要比別人好、比別人厲害,一旦輸人,心情就不爽。原來,當我跟別人比較的時候,我就開始不愛自己了,因為我覺得我不好,別人比較好。我看不見自己好的地方,只看到自己不如人的地方。所以,當我內在有忌妒的時候,就是在提醒我:「嘿,你正在不愛自己喔!」

 

雖然你是整體的一部份,你也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路。

 

所謂的整體的一部分,意思是我們跟那個The One是一樣的、完美的、沒有缺少的。但是,這不代表每一個碎片都完全相同,每一個碎片、每一個火花都有各自獨特的姿態。有人口才很好,有人手很巧,有人心很敏感,有人耳朵很清晰。口才好的人,可以當老師。手巧的人,可以當工匠。心敏感的人,可以擔任心理諮商。耳朵很清晰的人,可以成為一個音樂家。但是,並不需要每一個人都同時成為老師、工匠、心理諮商師、音樂家。每個人需要找到自己適合的路,而不是每個人都成為全才。

 

所謂的完整與完美,不是在說每個人都是「全才」。而是說,無論你是哪一種腳色,無論你擅長什麼,你的靈魂都是完美而尊貴的。

 

但是,我常常忘記,我總希望每一個亮麗的舞台都有我的身影。卻忘了,有時候,我們可以站上舞台接受鼓掌,有時候,也需要下台為別人鼓掌,如果都沒有人鼓掌了,站在台上還有什麼意思呢?

我要知道的是,我不是全才。我總有一些我不會的事情,我也有一些我會的事情,我要看見自己的獨特性,而不是去比較。

 

寫到這裡,我突然明白我內在那種被壓迫、難過的感覺是什麼。

我在拿「別人的標準」壓迫我自己。

 

我拿別人的「優秀」來給自己評分。

比如說,我拿畢卡索的繪畫才華來當標準,那我會抑鬱而終。當然,在生活中我不至於笨到拿大師來當標準,可是,周圍的人只要有任何一個領域比我好,我就會生氣自己不如人。那就是拿別人的「優秀標準」,來為自己評分。

 

你接受為自己的那些團體和家庭的信仰系統,可能會阻礙你愛自己。你也許聽說「每個人都說靜坐冥想是好的」,因而如果你不那麼做,你就覺得很糟。愛自己的挑戰就是,由人家告訴你的每件事情上抽離,自問:「這適合我嗎?這會給我帶來喜悅嗎?在做這事的時候我覺得快樂嗎?」最後還是你自己的經驗才算數。(歐林六書喜悅之道)

 

那麼根據某個團體或某個家庭的信仰系統來要求自己,也是一種拿別人的標準來評估自己的行動,於是,也是在壓迫自己,在不愛自己。當別人的給出建議,我就開始緊繃,覺得如果我沒有做,會不會就錯了?但是,那也是拿別人的標準來壓迫自己。然而,難道別人給的建議都不需要聽?任何課程都不應該參加嗎?

 

當然也不是。

只是要學習過濾,學習抽離開來,思考一下。

不是硬把別人給的建議或要求直接套在自己頭上,硬要自己去適合別人給的框架,而是退一步想一想,這是我要的嗎?

 

回到前面畢卡索的例子,我真的一心一意只想成為畢卡索嗎?那是我真心會快樂的事情嗎?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其實,仔細想一想,那不是我要走的路,我走在那條路上不見得會快樂。

 

然而,內在那個要去跟人比較的心態,卻莫名的要在自己根本不想要的地方,去跟人一較高下。似乎沒辦法很誠懇的服輸。於是,就會在情緒的循環裡繞,可笑的是,這些情緒都是莫須有的。

 

只要不去比較,看重自己,尊重自己,找到欣賞自己的角度,那些情緒就無法攪擾我了。所以,忌妒的情緒來自哪裡呢?很簡單,就是不愛自己,不會欣賞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de 的頭像
    Jade

    巫婆的鍋子

    Ja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