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算是用證據在說話的書,而不是由作者想當然耳的推論,然後故做專家貌指揮尋常百姓怎麼教養小孩。為什麼說是用證據在說話呢?因為作者是研究腦的專家,他用腦造影技術看出男女腦部發展的不同,也提出許多研究者的研究報告來支持他的理論。
我一路看,一路在想:好吧!既然你說男生女生有這麼多不同的發展,那到底這些研究結果,要怎麼實際應用在教養上或教學上呢?作者舉了一個例子,解開了我在看女兒與兒子學數學時的差異,也了解為什麼兒子總是以為女兒很笨的原因。
作者舉的例子是費氏數列,他示範教男生的方式,可以用純數學的方式教。
我在想一個介於1和2之間的數字
那個數字的倒數等於那個數字減1
我們可以寫成1/x = x-1
你可以告訴我這個數字是什麼嗎?
這是題目,給男生這樣的題目,男生就會開始動腦筋了,開始猜可能的數字,然後開始想接下來會演繹出來的費氏數列。但是,光是我這個大女生,看到這個題目,就已經開始頭暈,完全只想把眼睛閉起來,假裝沒有這個題目存在,更不用說後面一長串的演繹過程了。我大概只是瀏覽而過,大概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就好,一點都不想去了解費氏數列是要做什麼的或是這到底具有什麼意義。
但是,當作者示範怎麼教導女生的時候,我就突然有興趣起來了。他先把費氏數列寫在黑板上,請女生帶小雛菊、非洲菊、鳳梨、向日葵、松果等東西來學校,然後,請女生數一數花瓣的數量,讓女生去核對花瓣的數量與黑板上的費氏數列的數字。女生會發現花瓣的數量正好符合費氏數列的數字,於是會開始問老師:為什麼會這樣?老師就可以接下來教導Φ。就連我也開始很有興趣知道,這些花跟黑板上的數字有什麼關係了。
看到這樣的示範,我就感到很遺憾。為什麼我的國中老師不了解男女的差異?如果老師是用這樣生活化的方式來教我,我可能就不會把物理化學成績搞的那麼爛了,也不會到現在還搞不清楚物理化學是什麼了。我也想到女兒總是無法把一題文字敘述的數學題目,列成式子去計算的困擾。也了解到為什麼兒子教女兒數學的時候,兒子認為他已經教的夠清楚了,可是,女兒卻完全聽不懂,到底是怎麼回事了。因為兒子的說法是這樣的:x+y=20, 我們假設x=20-y,然後帶入下一個式子,接著……..。女兒會問,為什麼x要等於20-y。兒子認為理所當然,既然x+y=20,那麼x理所當然等於20-y。但是,女兒的腦袋轉不過來,光是用說的,理論性的說法,她的腦袋就是一個暈。卻換來兒子認為女兒故意裝傻,裝白目,或者是笨到無可救藥。
當然,也更遺憾於現在的老師,也不懂男女的不同。
他們用統一的方法來教導孩子,沒看見男女發展的不同,也沒看見個別發展的不同。我們家的孩子都剛好不符合統一規格,因此,在求學過程中不斷挫敗。
書中還提到男生不喜歡看虛構的小說,喜歡看真實的故事。老師為了讓男生努力讀完「蒼蠅王」,就利用了男生在空間發展上的優勢,要男生製作出小說中那座島的地圖模型。於是,男生必須把每一句都讀的很仔細,才能去分辨海灘在東方或南方,峭壁是在海灘的哪一邊,哪裡有森林,棕呂樹是在哪個方位,才可能太陽照下來,陰影落在某個部位。雖然,這樣的作業對於了解書中的情感部分,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可是,卻讓男生願意仔細閱讀,而且讀的很有樂趣,營造了喜歡閱讀的心情,這麼一來,未來他才有可能願意更多接觸閱讀。
看到這些外國老師的努力思考、觀察,研發對孩子有效的教法,並且很清楚自己的教學目標在哪裡,我就覺得台灣的老師們,真的還有非常非常大的努力空間。台灣的老師比較像作業線上的作業員,用統一化的標準在操作,努力把孩子丟進一個個籃子裡,裝箱送走,就結束了。孩子是沒有思想、沒有感情、沒有差異化的成品,教育出規格化,卻毫無特色的孩子。
有時候,我很不喜歡看這些很棒的教養類書籍,因為書中所提出來的例子,都是讓我羨慕到會對我現在所處環境,感到憤世忌俗的好例子,那會勾起我在帶這兩個孩子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所有無力感與內在的憤怒。
但是,這些書、這些研究真的都很好。我經常會忍不住想,既然研究結果這麼清楚展現在演前了,為什麼大家還要用錯誤的方式在教導孩子?為什麼還要這樣讓孩子感到挫折?真的沒有快樂的學習嗎?為什麼要把學校這個地方,搞成一個師生衝突的地方,而不是教學相長,快樂學習的地方?為什麼明知道很多做法,會扼殺掉孩子,卻還是一直做下去?為什麼大人這麼無明?
我又開始憤世忌俗起來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