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片子中的音樂,有如小島的海浪,衝擊著我的心,帶著濃厚的異國風情,每在故事面臨一個轉折,或新的發展時,這段音樂就震撼力十足的出現,令人神經緊繃。

故事背景的小島上,似乎只看到女人工作,男人卻都在酒館喝酒。
而每個在農地裡工作的女人,都包著頭巾,包住頭,包住大半個臉,從矮樹叢中露出來的女孩的臉,從我這個異國人的眼光來看,幾乎都長的一模一樣,分辨不出不同。導演是否也想增強這樣的印象呢?有一幕,導演讓觀眾的眼睛,跟著男主角之一,費明醫生的眼光,看到一個個從樹叢中探出頭來的女孩,原本預期會在這裡看到女主角,卻因為每個探出頭來的女孩長相都那麼相似,我也跟著費明一起猶豫起來了,幸好這時候女主角走了出來,拿掉頭巾,我才鬆了一口氣,總算找到女主角了。

反而是男人比較容易分辨,費明、伯川、馬西亞、老是為了爭奪瑪莉亞而跟人打架的那個島民,島上的有錢人等等。

整部片子中,瑪莉亞對自己的人生,幾乎沒有自主權,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
她的媽媽為她挑選適合的男人,為她隔離不適合者。伯川為瑪莉亞做決定,認為瑪莉亞不適合巴黎的生活,因此為瑪莉亞做決定,要讓瑪莉亞留在島上。醫生認為伯川不帶瑪莉亞走,就不會給瑪莉亞幸福,於是醫生為了瑪莉亞好,殺了伯川,替瑪莉亞做了決定。醫生認為他可以讓瑪莉亞幸福,認為瑪莉亞應該跟他在一起,甚至瑪莉亞不斷拒絕他後,他甚至企圖強姦瑪莉亞。而老是為了爭奪瑪莉亞而跟人打架的那個島民,視瑪莉亞為己有,才會只要有人接近瑪莉亞,他就會去挑釁。

每個人都在為瑪莉亞做決定,那麼瑪莉亞自己的感覺呢?似乎沒有人問過瑪莉亞。
伯川沒有問瑪莉亞:「妳是否能習慣巴黎的生活?妳願意去試試看嗎?妳想去巴黎或留在島上?」
瑪麗的媽媽沒有問過瑪莉亞:「妳喜歡甚麼樣的男人?妳想要怎樣的生活?」
醫生費明沒有問過瑪莉亞:「妳是否愛我?是否願意與我共度一生?」

每個人都認為,瑪莉亞必須接受他們的掌控。

瑪莉亞究竟受到甚麼東西的掌控呢?我想是傳統加諸於女性的束縛的掌控吧!
在整部片子中,瑪莉亞是做過決定的,在傳統的束縛中的決定。

瑪莉亞認為要依附男人來脫離她目前的生活,她必須嫁個外地人,才有機會離開小島。所以,她「決定」不跟島民交往,只跟外地人來往。

瑪莉亞「決定」不顧母親的反對,也要跟伯川交往。這裡我無法臆測導演的用意,瑪莉亞是為了「愛」上伯川,而有所覺醒,決定脫離被掌控的命運,跟伯川在一起呢?或者是為了離開小島,而做得孤注一擲?

瑪莉亞「拒絕」費明醫生,「拒絕」也是她的決定。伯川失蹤後,她一直拒絕醫生(當然,在伯川來之前,可以明顯看出她想依附醫生的用意,只是為了想離開小島)是因為對伯川的「愛」,使她堅定等待?或者只是因為她認為醫生也不會長久留在她身邊?

瑪莉亞「決定」縱身火堆中,也是個被動的決定。因為相繼失去愛人、兒子,又面對費明強硬的追求,於是在大環境的絕望中,逼迫她失望的進入火堆。

無論如何,這個故事中的女主角瑪莉亞,一直是以被動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她有一些渴望,但是卻被動的等待別人來完成她的渴望與人生。她渴望一個大城市的生活,但不是靠她自己來完成,而是依附男人。女人有做「決定」,卻也是被動的做出決定的。

女人在許多國家,都受到多多少少的束縛,有時習慣了,就不自覺了。
其實,一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把女人當附屬品,甚至女人也如此看待自己,如片中的瑪莉亞。
女人沒有自己,她只有丈夫、孩子。失去丈夫或孩子之後,她也死了。
或者不管丈夫如何在外拈花惹草,女人也心甘情願在家裡等待丈夫浪子回頭。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女人的本分,尤其是如果還有孩子的話,更應該為了孩子忍氣吞聲。但是,從來沒有人記得,女人也會有七情六慾,也會空虛寂寞,也會憤恨難消。

瑪莉亞推開費明的手勢與呼喊,是否也意味著她在抵抗自己被左右的人生呢?

這是一部音樂好聽,風景優美特殊,卻讓人有點沈痛的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de 的頭像
    Jade

    巫婆的鍋子

    Ja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