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亞當與夏娃,開始穿上樹葉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穿上了框架,穿上了枷鎖,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定義,開始為我們自身定義。
但是,回溯從頭,在夏娃還沒吃下禁果,亞當夏娃還不覺得該穿上樹葉之前,上帝的本意,豈是要我們去定義所有的道德呢?當整本聖經,不斷頒佈著許多戒律,當人們奉十戒如神,謹慎的放在約櫃中時,人們是否曾經回想過,夏娃與亞當,才剛剛自渾沌中形成,赤身裸體的那一刻呢?
那一刻,沒有所謂的性別,沒有所謂的色情與藝術的爭論,沒有同性戀與異性戀那一個才道德的口沫橫飛,沒有人寫下任何定義,沒有人寫下這個世界該如何運行。上帝只說:「成了。」
成了之後呢?上帝沒有說該如何生活,該如何戀愛,沒有說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人只要天生渾沌的活著就可以了,但是,為什麼夏娃吃了禁果之後,人就不再能如此渾沌天成的生活了呢?
我不禁想,上帝後來在聖經裡面不斷出現,不斷下達許多訓誡,許多規律,會不會上帝的本意根本不在那些規律與戒約?會不會上帝許多話語,只是要帶領人,回到最初始的自然狀態?不對任何性別、任何關係、任何行為,做出任何枷鎖性的定義?然而,目光如豆的人類,只看見戒律,只看見如何遵守,而看不見這些戒律背後,被提及的許多遠古時期的悸動。
我知道,這樣的想法,其實仍與聖經裡的許多地方,似有許多矛盾,許多無解的結。
但是,不可否認的,定義好的世界,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人、事、物。有很多情況,會超出這個框架,超出框架的人,以為自己是個畸形的人,而忘了質疑也許當初訂製這個框架時,就把框架定的太小,無法把整個世界真實的包含在內。只是長期以來,大部分的人都以為,這個框架裡面的世界,就已經是全世界了。就連框架外的人,也如此以為,他們很痛苦的想把自己擠進框架中,成為定義中那幾行字的其中一員。
「鱷魚手記」裡,我看到許多個靈魂,努力把自己銬進那個定義好的枷鎖裡。他們有時候真的擠進框架裡了,卻感到極度不舒服,於是又走出框架,有的人甚至就卡在框架上,進不去也出不來。有的人不斷在框架內外進出,也不明白就是該怎麼活下去。
這本書,寫的是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糾結的、不知道該往哪裡衝撞的性別認同、情慾、感情的歸屬、社會的認同……等等。作者細細的向世界解釋自己爬行的過程,也是向自己解釋。寫作,成為另一種救贖,另一種淨化的過程。不斷的寫,就像不斷告訴自己,「我、真、的、努、力、過!非、常、努、力、過!」努力想爬出另一條路,可是,到了最後才明白,自己其實只有那一條路,唯一的一條路,想爬出另一條路的念頭,通常非死即傷。
書中運用許多比喻,來描寫主角心裡許多情緒、慾望。更多的描寫,是寫那幾個角色猶如困在一團迷霧中,找不到路走出去,而屢屢撞壁的心情。書中的許多句子,因為隱喻+比喻的關係,乍看之下,似乎是艱澀迂迴,必須在腦子裡轉好幾圈才能看懂得句子,可是,仔細揉揉眼睛,搖搖腦袋再看一次之後,卻發現每一句話都閃現著珍珠般尊貴的光彩,每一句話都好像把一顆心挖出來,提煉成看透人心的水晶球。
作者寫著:
「家人雖然愛我,甚至能為我犧牲一切,但那個我不是我。」
「我是什麼很難聚焦,但什麼不是我,卻一觸即知。」
「去哪裡找這部分的我呢?我太早就忘了怎麼依賴了。」
看著我從書裡抄出來的句子,一個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他們坎坎坷坷的走著的這條路,對於一個雙性戀者而言,真的那麼陌生嗎?其實,這不過是一條找回「我」,認清「我」,然後認同「我」的過程。只是一個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因為與大部分的人,似乎有了那麼一點不同,而使他們提早去追查「我」的「身份」,去問「我」的存在的正當性,去問「我」是什麼?去問「我」該如何生活?
所以,一個異性戀者,真的那麼有資格鄙夷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嗎?如果一個異性戀者,看了鱷魚手記之後,不會因此動容,不會因此而為這些鱷魚們掙扎的靈魂鼓掌的話,那麼這位異性戀者可能是個沒有靈魂的人。
一個異性戀者在情感上,也許因為與大部分的人是相同的,就會以為大部分的人集結的那個「我」就是「我」,於是,輕易的忘了去追尋「我」是什麼?「我」要什麼?「我」想做什麼?………而一個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反而因為自己被遠遠甩在大份的「我」之外,反而更清楚看見「我」,更努力去問「我」是誰。
我猜想,每個人的因子裡,多多少少都帶著點同性戀或雙性戀的因子,當這個因子的比重大時,就成為同性戀,當這個因子略少一點點時,就成為雙性戀,當這個因子少到不太讓人注意得到時,那麼就變成異性戀。所以,不管是什麼性別認同的人,看「鱷魚手記」中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都會多多少少被擊中內心某個角落,並且感到震撼。
這本書的句子,不是像言情小說一樣的通順,加上我看的這個版本,文字誤植的狀況頻出,很可能會造成閱讀上的障礙,可是,只要忍耐一下,稍微按耐住浮躁的心情,那麼,就會像我一樣,發現每一句話,似乎都是用血淚鑄成的,都是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
書名:鱷魚手記
作者:邱妙津
出版社:時報出版新人間06
但是,回溯從頭,在夏娃還沒吃下禁果,亞當夏娃還不覺得該穿上樹葉之前,上帝的本意,豈是要我們去定義所有的道德呢?當整本聖經,不斷頒佈著許多戒律,當人們奉十戒如神,謹慎的放在約櫃中時,人們是否曾經回想過,夏娃與亞當,才剛剛自渾沌中形成,赤身裸體的那一刻呢?
那一刻,沒有所謂的性別,沒有所謂的色情與藝術的爭論,沒有同性戀與異性戀那一個才道德的口沫橫飛,沒有人寫下任何定義,沒有人寫下這個世界該如何運行。上帝只說:「成了。」
成了之後呢?上帝沒有說該如何生活,該如何戀愛,沒有說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人只要天生渾沌的活著就可以了,但是,為什麼夏娃吃了禁果之後,人就不再能如此渾沌天成的生活了呢?
我不禁想,上帝後來在聖經裡面不斷出現,不斷下達許多訓誡,許多規律,會不會上帝的本意根本不在那些規律與戒約?會不會上帝許多話語,只是要帶領人,回到最初始的自然狀態?不對任何性別、任何關係、任何行為,做出任何枷鎖性的定義?然而,目光如豆的人類,只看見戒律,只看見如何遵守,而看不見這些戒律背後,被提及的許多遠古時期的悸動。
我知道,這樣的想法,其實仍與聖經裡的許多地方,似有許多矛盾,許多無解的結。
但是,不可否認的,定義好的世界,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人、事、物。有很多情況,會超出這個框架,超出框架的人,以為自己是個畸形的人,而忘了質疑也許當初訂製這個框架時,就把框架定的太小,無法把整個世界真實的包含在內。只是長期以來,大部分的人都以為,這個框架裡面的世界,就已經是全世界了。就連框架外的人,也如此以為,他們很痛苦的想把自己擠進框架中,成為定義中那幾行字的其中一員。
「鱷魚手記」裡,我看到許多個靈魂,努力把自己銬進那個定義好的枷鎖裡。他們有時候真的擠進框架裡了,卻感到極度不舒服,於是又走出框架,有的人甚至就卡在框架上,進不去也出不來。有的人不斷在框架內外進出,也不明白就是該怎麼活下去。
這本書,寫的是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糾結的、不知道該往哪裡衝撞的性別認同、情慾、感情的歸屬、社會的認同……等等。作者細細的向世界解釋自己爬行的過程,也是向自己解釋。寫作,成為另一種救贖,另一種淨化的過程。不斷的寫,就像不斷告訴自己,「我、真、的、努、力、過!非、常、努、力、過!」努力想爬出另一條路,可是,到了最後才明白,自己其實只有那一條路,唯一的一條路,想爬出另一條路的念頭,通常非死即傷。
書中運用許多比喻,來描寫主角心裡許多情緒、慾望。更多的描寫,是寫那幾個角色猶如困在一團迷霧中,找不到路走出去,而屢屢撞壁的心情。書中的許多句子,因為隱喻+比喻的關係,乍看之下,似乎是艱澀迂迴,必須在腦子裡轉好幾圈才能看懂得句子,可是,仔細揉揉眼睛,搖搖腦袋再看一次之後,卻發現每一句話都閃現著珍珠般尊貴的光彩,每一句話都好像把一顆心挖出來,提煉成看透人心的水晶球。
作者寫著:
「家人雖然愛我,甚至能為我犧牲一切,但那個我不是我。」
「我是什麼很難聚焦,但什麼不是我,卻一觸即知。」
「去哪裡找這部分的我呢?我太早就忘了怎麼依賴了。」
看著我從書裡抄出來的句子,一個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他們坎坎坷坷的走著的這條路,對於一個雙性戀者而言,真的那麼陌生嗎?其實,這不過是一條找回「我」,認清「我」,然後認同「我」的過程。只是一個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因為與大部分的人,似乎有了那麼一點不同,而使他們提早去追查「我」的「身份」,去問「我」的存在的正當性,去問「我」是什麼?去問「我」該如何生活?
所以,一個異性戀者,真的那麼有資格鄙夷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嗎?如果一個異性戀者,看了鱷魚手記之後,不會因此動容,不會因此而為這些鱷魚們掙扎的靈魂鼓掌的話,那麼這位異性戀者可能是個沒有靈魂的人。
一個異性戀者在情感上,也許因為與大部分的人是相同的,就會以為大部分的人集結的那個「我」就是「我」,於是,輕易的忘了去追尋「我」是什麼?「我」要什麼?「我」想做什麼?………而一個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反而因為自己被遠遠甩在大份的「我」之外,反而更清楚看見「我」,更努力去問「我」是誰。
我猜想,每個人的因子裡,多多少少都帶著點同性戀或雙性戀的因子,當這個因子的比重大時,就成為同性戀,當這個因子略少一點點時,就成為雙性戀,當這個因子少到不太讓人注意得到時,那麼就變成異性戀。所以,不管是什麼性別認同的人,看「鱷魚手記」中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都會多多少少被擊中內心某個角落,並且感到震撼。
這本書的句子,不是像言情小說一樣的通順,加上我看的這個版本,文字誤植的狀況頻出,很可能會造成閱讀上的障礙,可是,只要忍耐一下,稍微按耐住浮躁的心情,那麼,就會像我一樣,發現每一句話,似乎都是用血淚鑄成的,都是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
書名:鱷魚手記
作者:邱妙津
出版社:時報出版新人間06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