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夏山學校
作者: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
譯者:王克難
出版社:遠流出版社大眾心理學經典館

我手上的這一本,是遠流二十週年的新版本,紙張不同,封面設計不同,也經人重新校閱過。但是,很不幸的是,在書中還是看到一些字句編排顛倒錯誤的狀況,也許因為展開書頁時,期待很深,也因此看到一兩個編排有誤的地方,就特別失望了。因為這種失誤,是可以防止的,卻沒有防止,才更叫人為「經典」這兩個字感到委屈。

這本書最前面,有兩篇推薦導讀,一篇是「夏山:台灣教育的希望種子」,另一篇是「夢土夏山」。這兩篇導讀,幾乎已經把整本「夏山學校」的內容作了題綱契領,我不想多談這類導讀性的文字,我要談的是,整本書讓我印象深刻,而且值得提出來的部分。

我驚訝的發現,這所學校----夏山學校,是在1921年創設的。距離現在將近一百年,在八、九十年前,尼爾這位教師,在英國的保守社會下,創立了這所學校。我不禁想像他創立時,會面對多少壓力與責難。為什麼呢?當我看到在台灣,人本的森林小學、種子學苑等少數體制外的學校,常遭到情緒化的攻擊,這還只是在現代社會,許多人對許多觀念已經很開放的時代,尚且遭到這麼多的壓力,更何況是將近百年前的學校呢?

更令我驚訝的是,尼爾在當時的許多觀念,與對孩子的態度,一直到一百年後,到了現代,還是對我們很有用,甚至有一棒把我們這些父母打醒的作用。書裡不斷提到「讓孩子自由發展」,很多人誤以為這個主張的意思就是「讓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父母什麼都不管,父母只提供讓孩子任性而為的支援就夠了」,然後,接著自然有人會擔心:這麼一來,不就會養出一些無法無天的孩子嗎?

但是,如果仔細閱讀「夏山學校」這本書,就會發現所謂的「讓孩子自由發展」,並不是容忍孩子無法無天的行為。當一個孩子喜歡偷東西時,夏山學校讓孩子盡情的偷,同時也努力尋找造成孩子想偷東西的病源,然後解決這個病源。解決了病源,孩子就沒必要再偷東西了,於是偷東西這個行為就會消失了。

所以,「自由發展」的意思,是讓孩子充分的去做孩子想做的事情。不給予批判、責備。但是,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別人時,就必須解決這個影響。比如偷東西,會使別人有損失,於是去尋找這個行為的根源,加以解決。或是在大家上課的時候,孩子吵鬧到影響別人上課時,就必須請這位影響人的孩子離開教室。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她想做什麼事情,他可以決定要去上課或整年不上課,但是,他的選擇不能影響到別人的生活。

在夏山學校裡,自由的定義,不是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而是妳可以做任何妳想做的事情,但是,不可以影響到別人的生活。

因此,當孩子拿鐵鎚猛敲父母買來的昂貴家具時,父母可以出聲:請妳不要敲我的家具,妳損壞我的東西,讓我很不開心。妳的行為讓我受到損失,我要求你停止。

「自由」不是把家裡搗亂成廢墟。

孩子可以自由發展,而團體、社會或說與其他人之間的往來,就會讓孩子修正自己的行為。所以,當父母擔心「自由」會使孩子胡作非為時,在夏山學校裡,反而要給妳一個反證:自由只會讓孩子更認識自己想要什麼,不斷的箝制與責罵,反而會讓孩子更想做那些大人不要他們做的事情。

作者尼爾在書裡面,不斷重複說到的一件事情,也讓我很想提出來說。

有一次,我曾跟一位幼稚園的園長談到教育,我談到我不太逼孩子們唸書的事情,那位園長也同意不用逼。像他的孩子,不太需要逼,也是自己很知道用功,功課也都不錯,其中一位還努力讀書想當律師。這使他很安慰,而老二雖然比較散,但是,很聰明,功課也都還不錯,也繼續在深造中。

當時,我很想問這位園長,如果放任孩子自由,真的不管,而孩子發現他這一生,只想當個木匠,他只想在建築師等人的指揮下,鋸木頭、釘釘子,國中畢業就想去當學徒,並不想成為一個大學生,也不想成為白領階級。或者他只想當個清潔工,他最大的樂趣,就是把路上的垃圾都搬進垃圾車裡。那麼這位園長會不會發出反對的聲音呢?會不會從此就放棄「讓他自由」的想法呢?

尼爾在書裡面,不斷提到的,就是如果孩子要當個清潔工,就讓他去當清潔工,若他只想當個木匠,那麼就去當木匠。如果孩子真的非常適合這樣的工作,孩子又能樂在其中,那就沒理由非要他當個醫生或律師。

可是,這種想法,恐怕台灣的父母是絕對無法接受的吧?

我發現,台灣的父母都預設了自己的孩子將來都會是上流社會的一份子,也沒有一個父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是屬於比較笨拙的,可能無法當科學家。每個父母都以為只要孩子努力,只要從小拼命擠壓他,上很多課程,補習、請家教,然後,小孩就一定會功成名就。

所以,當一個老師告訴一個父母說「妳的孩子可能學習障礙」時,父母的反應不是向老師詢問哪裡可以尋求幫忙,而是先質疑老師的能力,然後惱羞成怒的指責老師「妳能力不夠,不會教,害我小孩學不會。我的小孩哪有什麼學習障礙?都是你不會教,在找藉口」。

也聽過許多有智能不足或過動兒童的父母,怎麼樣都不肯承認孩子是有問題的,硬要孩子留在普通的班級上課,好像孩子只要不進資源班或特殊教育班,那麼就可以騙自己說,「孩子是正常的,沒問題的」。當一個父母無法面對孩子天生原本的樣貌時,她就會讓孩子處於不適當的環境,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幫助。說穿了,父母這樣的舉動,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表面上、嘴巴上都說,是為了孩子好,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明白的說,這都是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才這樣做。去了特殊教育班,就等於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問題,不同於普通小孩,這讓父母面子掛不住,才要硬把小孩塞在普通班級。這樣做的結果,只會害了小孩。試想,這樣的孩子在普通的班級中,會有多大的挫折與沮喪呢?每一樣功課都跟不上,所有的反應都沒有別人快,又因為自己的奇特舉動,在班上沒有朋友,這樣的孩子有多可憐呢?

也因為面子問題,沒有一個父母會承認自己的孩子可能只適合當個清潔工或搬運工人,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未來絕對是個了不起的人,賺大錢,有很好的社會地位。

父母緊張的讓孩子拼命補習,父母這麼害怕、這麼沒安全感,不只是因為無法面對現實,也因為父母從來沒有瞭解過現實,也沒有真的去瞭解孩子的天性究竟是什麼,孩子真正適合什麼。父母放棄去做瞭解,他們還沒瞭解前,就先以自己的想法塞東西給孩子。

在夏山學校,我看到尼爾可以讓孩子自由發展的狀況下,觀察孩子需要什麼?適合什麼?想要什麼?瞭解孩子害怕什麼?厭惡什麼?孩子的傷口在哪裡?也讓孩子不斷探索、從自己安排、決定自己的生活,開始瞭解自己,為自己做最好的安排。

書裡提到的一句話,也剛好是我最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壞小孩,沒有需要改變的小孩,需要改變的是父母。」小孩之所以會出現有問題的行為,通常是因為父母有問題。所以,要改變的是父母,父母要自己去尋找自己的問題,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了,才能用對的方式對待孩子。

父母的問題是什麼?可能是婚姻關係惡劣,也可能是小時候對自己父母的恨,一直延伸到現在。各種狀況都有可能,但是,若不先把自己整頓好,就沒辦法讓孩子變好。

另外一點,是尼爾以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孩子們各種行為背後的源頭。他不用道德、宗教等方面來看待孩子們的行為,他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因此,不管是偷竊、說謊、罵人……種種大家認為不好的行為,他都認為背後一定曾經有某種傷害,傷了這個孩子,使孩子必須做出這些行為來保護自己,或引起別人的注意或有其他目的。

不過,我佩服的是「看出行為背後的原因」的能力。
我相信這要有很多心理學方面的學習、練習才能擁有的能力,但是,我也覺得這種能力,是很多父母都需要的。不因為表面上的「壞行為」而生氣,反而去關懷到他內心深處的某些造成這種行為的傷口, 一旦那個傷口痊癒了,「壞行為」也會消失。

所以,我得到一個結論。
每個父母在成為父母前,至少該上一點「兒童心理學」的課程,通過一些認證,才能准許當父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