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讀過「創造生命的奇蹟」,那本書一樣談的是身體與心理或心靈的關係。書中也有對照表,顯示出身體的某種症狀,是心靈的某個狀態的顯現。但是,那本書裡談的方式,會讓我有一種「我們要來對抗這個疾病,一定要戰勝它,我們只要知道了原因,就可以戰勝它,就可以療癒」的感覺,也有一點點「吸引力法則」那種「只要我們願意,意念可以使我痊癒」的味道。

 

這是我很疑惑的部分,因為這實在很有一種固執的認定,認定我一定要痊癒,我一定會痊癒,無法接受「不會痊癒」這個選項。我心裡有一種感覺,覺得這樣的認定是極端的,是沒有與宇宙之流配合的,是充滿私人慾望的想法。

 

著,我在海寧格的「心靈活泉」中讀到另一種臣服的態度。海寧格認為,當有人因為疾病來找他做家族排列時,他不是要讓人疾病痊癒,而只是客觀的觀察這個人及其家族的狀況,找出問題的解答,但不要求這個答案,一定跟疾病痊癒連結上關係。排列後無論是什麼樣的結果,都願意臣服。

 

我比較喜歡海寧格這個態度。

 

到了「疾病的希望」這本書,他認為我們想要去「治療」疾病或症狀,這個態度是有問題的,這個態度反而更引來了疾病。作者認為,疾病是給我們了解自己的機會。因為疾病是心靈發生的問題,在身體上以具像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說,一個人內在有壓抑的攻擊性,當這個攻擊性無法宣洩出來時,就會以皮膚的症狀表現出來。比如皮膚過敏、長皮膚疹子等等。

 

但是,我們不能說是「壓抑的攻擊性」引發了皮膚病變。這兩者沒有邏輯上的相關性,但是有象徵性類比的相關性。就好像我們在占星時,以天上的行星來類比我們每個人的特質、人生的際遇等等。並不是土星與金星合相導致一個人決定結婚,而是,那個人決定結婚這件事情,象徵性的表達了天上行星的排列。而天上行星也象徵性的排列出可以對應這個人的結婚時間點。兩者沒有邏輯上的關係,但有象徵性的類比關係。

 

於是,我們可以從身體的狀況,去用象徵性的角度,看見我們的心靈也許處於某一種狀況。使我們可以越過心智,深入了解自己,認出自己內在的狀態,當我們認出內在的狀態,就已經走在療癒之路上了。但是,我想,這個療癒之路並不保證一個人不死或不生病,然而,必然可以保證,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心靈狀態,我們的靈魂必然會更加提升,我們的人生會更和諧。

 

這本書的這些觀點,我覺得我是可以認同的。不過,我目前還有一些部分看不懂,也對某些內容,會覺得比較類似「文字遊戲」,而缺乏很扎實的推論過程。即使如此,我認為整體來講,作者已經很努力清楚表達他的推論與看法了。

 

(2)

 

書的第二部分,談的就是症狀及症狀的意義。

當然,我先翻到我有的症狀,我先看跟皮膚及呼吸有關的章節。我想,我的蕁麻疹也算是皮膚過敏的一種,雖然現在已經被中醫治好了,可是,我很想了解跟我那段時間有什麼相關。

 

書中提到:「可是,在那些過敏的人中,與生俱來的合理防衛反應被過度誇大,而建立了極強的防衛,把有害的物質擴大到更大的範圍,越來越多物質被視為『敵人』,於是,防衛武器的力量增強,以有效地反擊敵人。可是,戰場上太強的軍力表示有高度的攻擊性,所以過敏就是強大的抗拒和攻擊性在身體上的表現。」

 

我覺得這裡提到的特質,是包括了「我擔心我要遭到攻擊了」、「我認為我將遭到強烈的攻擊,所以,我要發動最大的抵抗」、「別人就是要攻擊我,既然這樣,我不只消極的抵抗,我也要發動攻擊」。

 

這一章的結論是:過敏=攻擊性的具體表現。

 

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我一直不懂,為什麼這兩者會牽扯在一起,特別是我去思考我自己時,我實在不認為我是個攻擊性很強的人。就我過去幾年的經驗,我覺得我總是遇到一些想要攻擊我的人,我光是躲避這些人或回應這些人,我就忙得不可開交了,我「這麼溫和的人」怎麼可能會有攻擊性?

 

然而,書上也說了:「我們建議你檢驗別人的症狀,只是為了讓你核對這個方法和相關的各種觀念是否有效,因為如果要你檢驗自己的症狀,即使明明非常吻合,也幾乎可以確定你會在這個『非常特殊』的例子發現我們的詮釋並不貼切」也就是說,很可能明明我的症狀就指出了我的內在真實的狀況,可是,因為我看不見我自己的真相,我認為我並沒有,所以,我會認為書上說的不準確。

 

書上也說到:「相反的,同樣的部分可能被壓抑的太嚴重,以致於完全沒有表現出來,結果一個富攻擊性的人可能把自己的攻擊性壓抑到看起來像個非常溫和的人。」

非常溫和的人?我不就形容自己是「溫和的人」嗎?

於是,我重新觀察我自己,觀察了好幾天。

我想起,我非常大聲與人辯論的情景,那是用我的口才去攻擊人,用我的情緒去攻擊人。我的大聲、辯論、說話的口氣,從一開始只是想要防衛,漸漸的發展成攻擊的態勢。

 

或是,當我執著的想要帶著個案或是任何來求助我的人,進入他內在的真實,卻忽略了當下對方並不一定想要那麼深入,我的姿態、我的用詞,都可能是極具攻擊性的。我想著這部分的我自己時,我的畫面是,騎著戰馬的騎士,手上還拿著尖銳的刺槍,義無反顧的往前衝。

 

我回想我蕁麻疹發作的時間,大約是在2011年到2012年夏秋之際。那段時間,我正努力著要打破我與人之間的界線,想要進入團體,想要適應與陌生人作個案的時期。就在我漸漸適應作個案之後,我的蕁麻疹也在中醫的調養下消失了,但是,我似乎也在這個時期,讓自己強烈的衝出來。發生了一些衝突、爭吵,我自己沒注意到我漸漸不再壓抑我的攻擊性,我讓它出來與人戰鬥,只是我一直沒有認出這是我本來就具有的攻擊性。於是,我發現這段時間以來所發生的衝突,只不過是我表現出我的攻擊性,對方因此起而反抗罷了,並不是對方想攻擊我,反而很可能是我挑釁到對方了。

 

這裡,我發現到書裡提到的兩極是一體兩面的意思了。「覺得自己很委屈,總是受到攻擊」的感受,同時與「我自己具有攻擊性」這個特質是並存的。照理說,一個總是遭到攻擊的人,是被攻擊的弱者,而攻擊者是強者,兩者似乎是矛盾無法共存,可是,就像書中說的,是與非、愛與恨、對與錯,看似兩個極端,看似無法並存,但實際上,卻是一體兩面,有是就有非,有愛就有恨,有被攻擊就有攻擊人。兩極的特質,是並存在一個客體上的。兩極只是一個現象、事件、人的兩個面向,並存卻相反性質的兩個面向。

 

我也觀察我這幾天的生活,注意到我經常會忍不住要跳出來挑戰、揮劍攻擊,揮完劍之後,自己會有點擔心,萬一真的造成什麼後果怎麼辦?以前我會因為擔心後果,而壓抑自己或是逃離現場。現在呢?當我認出自己的攻擊性之後,我該如何又可以讓自己的攻擊性出來放風一下,又不至於造成我無法承擔的後果呢?

 

我想,我還需要一點時間想一想。

 

(3)

 

因為觀察到自己的攻擊性,回顧我自己一路走來,我發現一開始,我處理的都是我內在那個明顯屬於弱者的特質,比如說「我是委屈的,我總是受到攻擊,於是,我要學習站起來為自己發聲」。我想,也許是這一類的特質,會得到大家的同情,會認為你並沒有做壞事,都是別人對你不好,你只要學會保護自己就好,因此,比較容易得到承認,所以,比較容易先拿出來處理。而一個攻擊性很強的人?哈!根本就應該抓起來關了,還要得到同情?所以,比較不敢承認,我裡面有那種暴力的、攻擊的特質。

 

這樣想起來,也許,我漸漸可以去認領我內在更深層、更真實的陰影面了吧?感覺像是又要踏上另一段探險的旅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