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閱讀「Artisan Bread in Five Minutes a Day」這本書,主要在教人很簡易的做麵包,簡易到每天只要花五分鐘,就可以天天有新鮮麵包可以吃,連麵包機都不用買,連手都可以不用弄髒。

 

對我來講,這實在是大福音。我是那種喜歡「親手」把一樣東西,從無到有做出來的人,不管是刻橡皮章,還是做菜,特別是做麵包或蛋糕,完成的時候,感覺非常有成就感,畢竟把一堆粉揉揉弄弄的,最後竟然會形成與原始材料截然不同的外觀以及出乎意料之外的口感,加上萬一不小心做得實在很好吃,放進嘴巴裡,感覺很享受的時候,更是開心的不得了。

 

但是,我成功的機率實在不大。

經常努力奮鬥,弄得廚房裡麵粉四處飛揚,待洗用具堆滿了洗碗槽,還是做出讓人皺眉頭才能吃得下去的麵包。即使如此,我還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想來奮鬥一次,總是抱著「總有一天我會成功」的心態。我的孩子們看我這樣,總是不斷搖頭,總是說:「你能不能簡單一點,去巷子口麵包店買塊麵包來吃就好?」特別是兒子讀了餐飲,隨便做一做,都可以做出麵包店水準的麵包時,他更是不屑我的奮鬥。

 

問題不在於吃不吃得到麵包,問題在於我是不是能夠挑戰成功,是不是能做出好吃的麵包。

 

這段期間,我也幾乎想要放棄,我想,只要能夠把麵粉變成麵包就好,就算很沒志氣的去買麵包機也沒關係。我只要能看到原料變成成品,至少是我自己把原料丟進麵包機,自己按所有的設定,只要能看到從無變成有的過程,我也很開心。

 

就在這時候,五分鐘做麵包這本書出現了。

一開始,我還不敢先買書,我先上作者的網頁去找食譜,選擇一個麵團的食譜去試作,沒想到做出來的口感非常別緻,宛如置身歐洲一樣,巷口的麵包店根本沒這種麵包。這下子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就把書買了下來。

 

沒想到!!

書裡的圖片很少(幾乎等於沒有),不像網頁上有圖片、有影片,看不懂文字解說,還可以看看圖或影片,融會貫通一下。

 

於是,光是看書,很難想像成品長什麼樣子,或是過程裡會有什麼狀況出現,即使作者解說了,也描述了,還是無法「身歷其境」的感受到。

 

所以,我必須親自去調出一桶麵團,看他發酵到什麼高度,去摸麵團,去感覺作者說的粘是什麼程度,撒多少粉,塗多少水。每一個步驟,都要親自去做,才會知道作者在說什麼。

 

這讓我想起我最近在看的奧修書,奧修也在跟我們描述如何修行,如何靜心,過程會遭遇什麼情況,如何分辨哪一種情況要用哪一種方式對應,目的地的情景是什麼,你在過程裡會有的心情變化………等等,但是,如果我沒有親身去試試看,沒有去做靜心,沒有照著去修行,那我就等於是讀完了一本食譜,我只是知道那本食譜在寫什麼,可是,食譜裡寫的那些菜色,我還是不會做,也不知道那些菜色完成之後,嚐起來是什麼滋味。

 

修行似乎也是如此,光是聽前人的描述,一點用處也沒有。你只是擁有了一些指南,可是,自己不順著指南往前走,那麼你就永遠都到不了目的地。也許,有時候可以參加一些課程,在課程裡跟著師父們的指引,你可以淺嚐到那個滋味,就好像去參加烹飪課,你光是站在旁邊看老師做菜,聞到香氣,吃到老師做好的菜色,很開心,也看到過程,覺得自己應該會做,可是,只要你還沒有親自從頭到尾做過一次,而且吃起來味道一樣美味,那麼你就不能說自己會做。

 

所以,去上很多課程,只是讓自己感受一下抵達目的地有多美好,特別是看到許多美好的老師,就特別嚮往。可是,重要的是自己必須「撩」下去,必須下海修行,否則,你永遠沒有自己真實的「會」,真實的「知道」。

 

尤其是我們看食譜做菜,常常會發現作者說的很容易,我們做出來總是走樣,總是要不斷嘗試,一次又一次的改進,才發現作者簡單的幾句話裡面,其實蘊含了很多經驗與技巧。

 

修行不也一樣嗎?我們以為我們懂了,但是,沒有親自去做,就不知道哪裡有問題。

 

於是,我在想,實在不需要不斷去上課,光是一本書裡的練習,都可能需要窮我一生之力還練習不完。或是光是奧修的幾個主要的靜心方式,可能就可以一輩子受用。最近,我對於任何課程都提不起興趣,我想,很可能就是因為我覺得我曾學過或在書上讀過的法門,我都沒有做過足夠的練習,我覺得我「聽說」了太多,功課卻都沒做完,實在沒有辦法再去修下一門課。就像一年級的課,還沒通過考試,必須擋修二年級的課一樣。

 

而最近這一、二個月,我的課程是練習五分鐘做麵包,有時候,我覺得做麵包也是一種靜心。(上個月覺得洗碗、刷廚房是靜心,最近實在是太賢慧的主婦了。)在做這些事情時,你必須很活在當下,你的心必須在現場,很專心去觀看發酵的程度,整好麵團的狀況,以及計算麵團休息的時間,烘烤的時間。這些事情都讓人的生命,很在現場。

 

這是不是奧修說的,進入生活裡面去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