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Elina (我很想你)
導演:卡拉斯哈洛
演員:娜塔莉明尼

主角,是一位小女孩,Elina。

她剛失去了父親,她想念父親的時候,就去那片沼澤地,她的耳邊不斷響起的一句話,是爸爸的那句話:「Elina,明天沼澤見。」她認為爸爸在沼澤地,爸爸在那裡等待著她,於是,當她想念爸爸,她就去沼澤地,不管媽媽如何叮囑她,沼澤地有多危險。她不怕,因為爸爸教過她,如何在沼澤地行走而不會掉下去,這幾乎是她與爸爸的祕密,沒有人敢過沼澤地,只要在沼澤地,她就可以與爸爸在一起,任何人都傷不了她。

她想要像爸爸,像爸爸那樣擇善固執。
所以,當她與朵拉老師起衝突,她不會世故的道歉,因為她想:「我沒有錯,為什麼我要道歉?朵拉老師才應該道歉。」
她堅持這個想法,堅持到底,絕不妥協,即使朵拉老師最後放棄她了,在教室裡當她是空氣,對她視而不見,她仍然不道歉,她躲回沼澤地。

當她不小心陷入沼澤地,身體一直往下沈,她以為爸爸在沼澤地,只要她大喊,爸爸就會跑來救她。但是,來的人是媽媽,媽媽竟然也會走沼澤地,竟然不是只有她跟爸爸之間的祕密,媽媽也屬於這秘密的一份子。然後,她明白了一件事,爸爸死了,爸爸並不在沼澤地,不管怎麼喊,爸爸都不會來了。

這部片子,有一個地方,是我很想談談的。那就是朵拉老師與Elina之間的衝突。
朵拉老師要求孩子們學會瑞典話,希望孩子們行為端正,當個聽話的孩子。她的出發點,僅僅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們健康長大,希望孩子們出人頭地。可是,她用了懲罰、不尊重孩子情緒的方法,引發Elina的抗拒時,原本出於好意的朵拉老師,也有了情緒,因為她的權威遭到挑戰,繼續下來的發展,就變得情緒化了。

朵拉老師開始會用話去激Elina,去傷害Elina,甚至在Elina最在意的「爸爸」這個話題刺激她。朵拉老師一直在等台階下,等Elina來向她說一聲道歉,可是,Elina很堅持,她認為自己沒錯。她拒絕每一次的午餐,當朵拉老師把她當空氣的時候,她嘗試要朵拉老師重新看見她,當她發現不可能時,索性離開教室,這更讓朵拉老師下不了台。

任何人去找Elina談,都沒有用。
任何人請Elina過來吃飯,Elina都不肯。
最後,當所有的孩子都支持Elina,都跑到外面來,陪Elina坐在階梯上,全都不吃飯的時候,朵拉老師退讓了。
她走到Elina身旁坐下,她說:「Elina,我要向妳道歉,我對妳是不公平,態度也不好。但是,希望你現在帶著妹妹一起進去吃飯,因為我希望你們都能健康長大,出人頭地。」
Elina轉頭微笑看她,然後順從的走回餐室。

我想說的是,大人對待孩子時,初衷都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好,但是,大人說的話、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否真的讓孩子感受得到呢?孩子接收到的訊息是「對我好」或是「與我對立」的呢?

大人說,我要妳這麼做,是為妳好的。但是,是否曾思考過孩子的感覺呢?大人覺得好,但是,孩子真的覺得好嗎?孩子當時的情緒,是否真的可以配合大人要求的動作嗎?

希望每個大人,都不要像朵拉老師這樣。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而且辛辛苦苦作了好多事情,到頭來,卻還是遭到埋怨。

最近看一本心理學的書,裡面說:「青春期出現的問題,通常源頭都是在兒童時期,都是從兒童時期延伸出來的。差別只在於青春期時,孩子已經長大了,有足夠能力可以離家出走了。」
換句話說,兒童時期,孩子之所以還留在你身邊,還聽妳的指揮,只是因為他沒有能力反叛,他離開你無法生活。如果兒童時期有問題,當這些問題延伸到青春期時,他就不再會默默聽妳的指令了,他會離開你,以避免繼續在妳的統治下生活。

朵拉老師的問題,又出在哪裡呢?她放不下「自尊」、「面子」問題,一個老師、一個大人,怎麼可以向一個「小孩」低頭呢?怎麼可以屈服於小孩的威脅呢?怎麼可以容許一個小孩,去挑戰她定下的規定呢?

我們是不是也常常這樣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